全站搜索

news Center

行业资讯

共建智能冷链生态 为冷链未来赋能

国内冷库有多少立方米?揭秘冷链基建背后的数字密码

行业资讯

冷链物流是食品保鲜的“生命线”,而冷库容量则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指标。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冷库总容量已突破2.6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6.12%。这个数字背后,藏着冷链行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质量升级”的转型密码。

冷库容量分布:东部领跑,中西部追赶

冷库建设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。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、天津、深圳等地,凭借成熟的冷链网络和消费市场,冷库使用效率领先全国。华东地区某冷链企业负责人透露:“我们的智能冷库能将温湿度波动控制在0.5℃以内,果蔬保鲜期延长30%以上。”而中西部地区随着生鲜电商下沉,冷库建设需求激增。西南某省新建的产地冷库,通过预冷技术让农产品采摘后24小时内完成降温,损耗率从15%降至5%以下。

冷库类型也在悄然变化。传统单一功能的低温存储库逐渐被“冷库+加工”的复合型设施取代。某冷链园区内,分拣、包装、贴标一站式服务让客户省去中间环节,仓储周转率提升40%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冷库利用率,更延伸了产业链价值。

冷链转型痛点:空置率高企,技术标准待统一

尽管容量持续增长,冷链行业仍面临结构性矛盾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冷库空置率攀升至28.42%,部分城市甚至出现“建好即空置”的尴尬。问题根源在于供需错配——新建冷库集中在东部,而中西部需求尚未完全释放;同时,部分冷库功能单一,难以满足市场对智能化、绿色化的新要求。

技术标准缺失成为另一道坎。不同企业的物联网平台兼容性不足,导致温湿度数据无法实时共享;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尚未建立,某企业采用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后,碳排放降低20%,但行业标准缺失让这类创新难以推广。此外,跨区域冷链网络尚未完全打通,某省冷链基地虽整合了区域资源,但全国性的冷链骨干网仍需政策引导。

享宁制冷:在转型中突围的实践者

在行业变革中,享宁制冷以“定制设计+智能施工”模式走出差异化路径。他们为某生鲜企业设计的冷库方案,通过动态分区控制实现不同品类食品的精准存储,能源消耗降低15%。在绿色化改造方面,享宁采用太阳能光伏板与储能系统结合,白天光伏发电供冷库使用,夜间储能系统释放电能,实现24小时绿色供电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享宁将服务延伸至全链条。从产地预冷到终端配送,他们与生鲜电商合作建设产地冷库,确保农产品采摘后1小时内进入预冷环境,保鲜期延长至7天以上。这种“冷库+供应链”的协同模式,让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。

未来趋势:智能化、绿色化、全链协同

冷链行业正朝着智能化、绿色化、全链协同的方向发展。物联网技术让温湿度远程监控成为标配,某企业通过AI算法预测库内温度变化,提前调整制冷功率,能耗再降10%。绿色化方面,二氧化碳制冷系统、氨氢混合制冷等新技术逐步普及,某冷库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后,冬季供暖与夏季制冷能耗实现平衡。

全链协同则体现在“产地-运输-仓储-配送”的无缝对接。某冷链企业与铁路部门合作,开通“冷链专列”,将生鲜农产品从产地直送城市餐桌,运输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24小时,损耗率控制在3%以内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效率,更让消费者吃到更新鲜的食品。

冷库容量的增长只是起点,如何让每一立方米冷库发挥最大价值,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。享宁制冷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,正在为冷链行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。这条路或许漫长,但每一步都离“舌尖上的安全”更近一点。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公司喜讯

喜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