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Center
行业资讯
共建智能冷链生态 为冷链未来赋能
全站搜索
news Center
共建智能冷链生态 为冷链未来赋能
最近有做生鲜仓储的朋友跟我吐槽:“冷库温度低,想着细菌都冻死了,结果出货时还是发现有霉斑,货损率高得头疼。” 其实低温不是“保险箱”,像李斯特菌、耶尔森菌这些耐冷菌,在0-4℃照样能繁殖,稍不注意就污染食材。那低温冷库消毒到底该咋选?今天就结合实际案例,把最靠谱的3种方法摊开说。
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用酒精、84消毒液,但低温环境下这些常见消毒剂效果大打折扣。酒精在-18℃容易凝固,喷出来成了一坨,根本覆盖不到货架缝隙;84消毒液的次氯酸钠在低温下分解慢,杀菌时间翻倍,还可能残留腐蚀金属货架。之前有个冷链仓库用了84,结果月底检查时,地面不锈钢托盘被腐蚀出小坑,货损不说还得额外换设备,划不来。
第一种:过氧乙酸喷雾——低温杀菌“快手”
过氧乙酸这东西,很多人听着陌生,但其实在食品厂、冷库用的不少。它的优势是分解产物是水和氧气,没残留,而且低温下活性反而更强。实测数据:在-18℃环境,按0.2%浓度喷雾,作用30分钟,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常见菌的杀灭率能到99.9%;对李斯特菌这种“硬骨头”,延长到1小时,杀菌率也能稳定99%。
不过要注意,喷雾时得戴护目镜和橡胶手套,高浓度会刺激呼吸道;喷完别马上关冷库门,得通风半小时,避免残留气体积累。
第二种:臭氧发生器——隐蔽角落的“隐形杀手”
冷库的货架缝隙、制冷管道背面,这些地方普通喷雾够不着,细菌最容易藏。这时候臭氧就派上用场了——它是气体,能钻到每个角落。有仓库实测:密闭冷库开启臭氧机8小时后,角落的霉菌孢子减少了87%,配合喷雾使用效果更好。
但臭氧有个“脾气”:温度越低,杀菌效果越好(0℃时比20℃强3倍),但浓度别超过20ppm,否则会冻坏塑料托盘;消毒完后得等30分钟再进人,高浓度臭氧对人体呼吸道有刺激。
第三种:紫外线灯+加热辅助——精准消杀“小能手”
如果冷库是分层货架,紫外线灯能针对性解决顶层、边角的细菌。但低温会让紫外线灯的波长偏移,杀菌效率降30%。解决办法很简单:消毒前先把冷库温度调到5-8℃(别太高,否则食材变质),开灯照射2小时后,再降温回存储温度。
有个做高端水果仓储的客户用了这招,之前蓝莓总因为顶层的霉菌烂果,现在按这个方法,烂果率从8%降到1%,客户复购率都涨了。
一是消毒频率,生鲜冷库建议每周1次全面消毒,进出频繁的仓库(比如每天进出货超3次)得每3天一次;二是消毒前后别混放,刚消完毒的区域别急着放新货,等残留的消毒剂或臭氧散尽,避免二次污染。
说白了,低温冷库消毒不是“随便喷点啥”,得根据环境温度、设备条件选对方法。过氧乙酸适合快速大面积消杀,臭氧专治隐蔽角落,紫外线配升温更精准——把这3招用明白了,基本能解决90%的冷库消毒问题。
最近有做水果批发的朋友问我:“冷库刚清空一批荔枝,想消毒备下一批,但市面上消毒药太多,到底该选哪种?怕用错了伤果子,还怕...
查看全文咱先唠点实在的——小型冷库用好了能存水果、冻肉,用不好消毒不到位,东西容易坏不说,还可能串味、滋生细菌。最近好多开冷库的...
查看全文跑冷库这行的朋友都懂,冷库里的果蔬、肉类要是染了菌,轻则腐烂变味砸手里,重则吃坏人闹纠纷。所以杀菌消毒这事儿,真不是“差...
查看全文冷库消毒这事儿,真不是随便拿瓶消毒液喷喷就行。前阵子有个做冷冻海鲜的朋友跟我吐槽,他家冷库去年因为消毒没做好,一批虾仁全...
查看全文